山东软科学研究会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设置主页       |       加入收藏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中文       |       English
当前位置:首页 > 纺织资讯 > 行业动态

非遗美育在青大

文章来源:山东纺织工程学会  日期:2024-04-05 00:00:00

2006年,青岛大学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。2007年,青岛大学博雅教育平台“浮山书院”成立,非遗美育始终融合在其教学体系之中。


2019年底,青岛大学在图书馆四楼辟出1000多平方米,建立了教学型的民间工艺美学馆,承担起非遗美育传播的社会责任,开国内高校之先河。


与此同时,形式多样的非遗教育也在各学院(部)得到蓬勃开展。近年来,青岛大学时时处处都有非遗之美,已成为非遗教育的重要高地。




图片

民间工艺美学馆:

可触碰的非遗之美





民间工艺美学馆弥漫着一种似有若无的香气,目光所及之处几乎都是藏品,大到千工床、织布机,小到泥老虎、银首饰,穿越时空的美扑面而来。每个青大学子都可以推门而入,领略非遗之美,触摸中华传统文化脉络。


为搜集这些散布在某个隐秘的角落里的“宝藏”,美术学院教授侍锦和团队成员近30年来走过近400个村落和古镇。“我喜欢看着这些老物件,它们告诉我老一辈的人都是如何热爱生活的。”在图书馆这处“非遗小院”里,为其的建立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侍锦说:“这给了我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,让我能时刻感受到一种美好。”侍锦介绍了一件老物件——线板,上面刻着“喜”“鱼”“鸳鸯”“牡丹”等寓意美好祝福的纹样。“老一辈的人虽然生活艰苦,但是你从这些老物件上能品味出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。”侍锦拜访过许多老手艺人,他们中很多都生活清贫,但在他去拜访时很热情,认认真真地将桌椅擦干净、准备茶水、留他吃饭。

我能感受到他们在用自己的智慧、自己的手艺将这些美好的祝愿、积极的人生态度记录下来,流传至今。

图片


侍锦及其团队的学生当中,连续四年有考取清华美院研究生的,近年来捧回200多项各类大奖。他们指导的50多个研究生中,有30多个在不同的学校工作,继续传播非遗文化,成为非遗美育的“点灯人”。侍锦本人获“2020山东非遗年度人物”,团队获得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。2022年,民间工艺美学馆获批山东省非遗研究基地;2023年,与青岛市委统战部合作共建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”。丰富的藏品为基础,民间工艺美学馆将手艺展示、动手体验、课程教学融为一体,已形成集文献利用、实物收藏展览、手艺展示、动手体验、课程教学、讲座沙龙为一体的非遗文化育人有机融合体。近年来也探索出了博物馆实物教学+调研场景教学+互动体验教学+创新实践教学+项目大赛教学五位一体的非遗美育实践教学模式,它既是学校《民间美术》《传统纹样》等专业课的教室,也是全校通识课《中国传统手工艺鉴赏与实践》的课堂,还是非遗美育教学的研究中心。民间工艺美学馆举办各类非遗展览20余场次,非遗讲座45场次。此外,它还面向社会开放,积极产生社会效益,青岛市各级学校的师生们走进这里参观学习,接受非遗文化的滋养。


           


浮山书院:

感受美、发现美、创造美



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《大学》中的名句是浮山书院张贴在墙上的箴言,更是浮山书院教师们始终致力的事业。早在2014年,“青岛大学浮山书院博雅教育探索与实践”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,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。本学期,浮山书院全新开设的第二课堂“湖畔博雅课”之“非遗传承系列”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启航。古琴、箫、古筝三门课程的报名人数远超预期。


孙莉的《国乐名作鉴赏》课程并不止于音乐鉴赏,她将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融入课堂。“为什么那些遗音可以作为文化符号永流传?为什么一提起《流水》我们就想起知音?为什么一提到这些东西就会牵起我们的情绪?”她以那些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为线索,向学生揭示它们的源头和发展、华夏审美的特征,以及如何欣赏和挖掘这些作品背后的内涵,如何让这些内涵和哲思指导大家的生活。第一堂课上,孙莉给学生们播放了管平湖先生的《流水》片段,很多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。一堂课结束后,他们觉得意犹未尽,追着孙莉要作品的完整版。


孙莉对古琴的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:“从国乐的角度来讲,古琴是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勾连比较深的,是非遗重要的代表作,更是历代推崇的乐器。另外古琴的资料丰富,可研究性强。”长期与古琴为伴的她,希望把古琴与国乐的魅力传递给学生们。从早期的课堂弹奏到如今的湖畔博雅课,从当初的一床琴到如今募捐到的13床古琴,她诚恳地说:“我们还是希望能够让同学们真切地摸一摸琴,拨动心灵的琴弦。”


图片



‘美’就像是一种过冬储备,也是一种修身养性,‘美’支撑人们去做很多事情,就像国乐传达美一样,要让发现美成为一种生活习惯。



从非遗出发,为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,孙莉从引导学生发现“美”开始。课后,她要求每位学生拍摄一张表现“美”的照片。令她印象深刻的是,有一位学生发了一张宿舍走廊的照片,恰逢一场雨结束,学生们将五颜六色的雨伞撑开放在走廊的地面上晾着,夕阳从窗户洒下,橘红色笼罩着整个走廊。


“美是需要切身感受的。”她认为,无论是撸起袖子,让手指染上靛蓝,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;还是漫步在铺满树叶的石板路上,倾听着琅琊弦音;或是在书院落座,约上三两好友,晒晒太阳,聊聊天,品品茶,都是需要自己去体验、融入自己的感受的。“这些过程本身就是很美的,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。在感受和传承非遗的同时,学到的东西也远不止是书本上的那些,当人们从非遗的美和智慧中,得到了指导生活的知识,创造属于自己的美的艺术,这才是作品真正的完成。”孙莉认为,只有培养出中国视角,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美、发现美、创造美,才能讲好中国故事。


图片


《中国古代服饰史》:

以学术研究反哺非遗美育





历史学院的纳春英主要从事隋唐史、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,在隋唐服饰史领域深耕已隅三十年,研究成果颇丰。在求学期间研读中国古代服饰史的过程中,纳春英看到的更多的是“官服”,几乎看不到关于平民服饰的研究,于是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平民研究。在纳春英看来,



“小人物,大历史”,平民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名字,但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,而她研究的正是这些人的历史:“普通人在历史的沉浮中不过是一粒细沙,如果生命不被人记录,那么有关这个人的痕迹都将消失得干干净净。



正是出于对“小人物”的关怀,对细节的严谨要求,才让她的著作——《隋唐平民服饰研究》大受好评,时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隋唐室主任的黄正建给予高度评价:“关于唐朝服饰的专门著作还不多,基本是研究服饰史和艺术史的学者撰写的,真正由研究唐史的学者来撰写的唐朝服饰史专著,如果有,这本书就是第一部了。”


图片


纳春英认为,研究服饰不仅是研究纹样、款式和材料,更要涉及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方方面面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从服饰角度揭示一个时代的平民生活,让能读者能通过她的文字,去循着那些线索,触摸到生活真切的纹理,触摸到历史的温度。


纳春英将自己的研究反哺课堂教学。在《中国古代服饰史》课程开设之初,并没有手工制作这一环节,加上大四学生面临就业、升学、毕业等各方面的压力,教学效果一度没有达到她的预期。她决定加入实践环节,让课堂“活”起来。这其中就包括非遗刺绣和蓝染。


很多零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上了刺绣。在课堂中,纳春英感受到“好多学生突然像是发现了自己一样”她指着墙壁展示区中央的一块空白之处对本报学生记者说,那一块原来是有刺绣作品的,但被一位特别喜欢那件作品的老师要走了。那件作品来自班上一个“有天赋”的女生,“她的作品面儿特别平整,针脚很干净,理解也很到位,色彩选择也很好。”一些学生为了完成刺绣作品,和奶奶、母亲有了久违的深入交谈;一些学生从畏缩不敢下针,下针前每每征求老师许可,到大胆下针、用色,在课堂中逐渐打开心扉,勇敢地展现自己;一些男生也喜欢上了刺绣,爱不释手,打破了关于传统刺绣的性别偏见。由于广受欢迎,《中国古代服饰史》入选山东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。



纺织非遗课程:

见人、见物、见生活





纺织服装学院教师闫旭博士期间专攻超导理论,主要研究超导机理,以期解释和指导相关实验,博士毕业后,经过博士后阶段的纤维材料研究,最终加盟纺织服装学院。2020年,《中国纺织史》开课就遇上了疫情,线上教学无法实现课堂互动,为此闫旭一直努力进行课堂创新,他会穿长衫给学生们讲课,以增强课堂体验感。受各大博物馆手工艺制作的视频启发,他让学生自己动手,真切地去感受。非遗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,基于此,闫旭又开设了《中国纺织非遗》课程。两门课程被学生们誉为“神仙课程”,闫旭获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,也获得了中纺联“纺织之光”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,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。


痴迷于织造技艺与传统纹样结合产生的美感,闫旭觉得,自己从纺织材料的研究过渡到纺织非遗的研究有其必然性。疫情期间的手工课使闫旭探索出了新的授课方式——理论、触摸和制作,他不断地去收集实物,甚至自费3000元购买了一台老式缂丝机。与其他课堂的签到不同的是,闫旭会奖励随机点到的学生一个纺织非遗小物件,如蓝印花布小布袋等,他希望学生们能把这些非遗小物件真正用起来,而不是放在盒子里摆着。出于这一教学理念,闫旭一直教导学生从“学非遗”到“用非遗”,相比于将非遗放在博物馆,他更希望将非遗融入生活。



非遗一定要见人、见物、见生活,这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。


2022年春季学期,一名女生在闫旭的课上用蓝印花布技艺为父亲染制了一件T恤,到了夏天,女生的父亲穿着这件T恤,拍了一段视频发给闫旭。“我当时心里真的很感动。”


图片


闫旭展示了许多学生做的非遗小物件,其中,一面是扎染、一面是蓝印画布和用盘扣封口的笔袋最令人印象深刻。闫旭认为,这就是对非遗的创新。他经常鼓励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,指导学生申报了关于缂丝的大创项目,带领学生研究缂丝工艺。在了解各种传统纺织工艺的同时,闫旭也在研究新材料,希望促进传统工艺与新材料的结合,进行文化两创,推进纺织非遗和现代生活的结合。现阶段,闫旭打算在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一门专创融合课程,激发学生利用纺织非遗创新创业的活力。


图片


近年来,学校获批非遗相关课题立项20余项,教科研获奖10余项,专著多部,论文三十余篇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,无论是花好月圆之时的“国乐咏中秋”、博文楼前的“非遗相遇嘉年华”,还是柿子红时的“万柿大集”、青大学子的“返乡非遗社会实践”,或是剑湖上的“祥龙抬头”、慧湖边的“湖畔音乐会”,青大处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。非遗之美,不仅存在于课上的教学、课下的实践之中,更因校园非遗美育氛围熏陶而烙印在青大学子的心中。


以上文章来源于青岛大学 ,作者传承非遗的

联系我们

山东纺织工程学会

地址:济南历下区文化东路145号

电话: 0531--86425366

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登记处/社证字第号/社团代码

© 2021 山东纺织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11095号-1

网站地图 | 收藏本站 | 设为首页

关注山东纺织工程学会

Copyright 2019 山东纺织工程学会 All right reserved!
地址:济南历下区文化东路145号 鲁ICP备20011095号-1